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重要基础。实施好内控规范,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强化单位负责人责任意识,真正确立起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通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内部控制的作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制。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随意任用会计人员,或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失效的,予以追究责任。
第二,简化优化内部控制相关指标。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规范》,将每年编报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简化,减少报送指标,按照控制成本的原则开展工作。可以先从行政事业单位月报表入手,找出几个价值较为突出的指标,进行内部控制分析,将分析结果上报主管领导。
第三,将内部控制管理日常化。建议地方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上报的内部控制报告后,把本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反馈给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并要求限期改正,由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再把改正后的项目报送到地方财政局。以此查漏补缺,保证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内部控制报告的完整性。将内部控制制度日常化,在领导决策前,咨询本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
第四,借助多种力量加快内部控制建设。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少,人员缺乏的情况,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以各单位经济活动为基础,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要求对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业务流程目录,对系统进行梳理,并固定下来。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管理现状,开展经济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在的经济活动风险点,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清单。对于内控诊断,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控规范》,诊断出目前内控体系的缺陷,形成诊断报告,编制缺陷清单。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依靠审计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
第五,通过加强培训完善内部控制。定期举办内控制度学习,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加大对基层财务、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尽快将具有较高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选择出来,供各单位学习借鉴。
第六,集中力量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可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牵头,通过对各信息系统的兼容升级和整合,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和制约,通过数据共享提升监督管理水平,避免重复性工作,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严谨性和管理效率。可先从简单关键领域内部控制指标入手,再谋划实现信息化建设集六大经济活动管控于一体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为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化提供服务。
(来源:会计本色;作者:张彦辉、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