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主页

内控为本,绩效为道:上海大学内控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2020/12/29  投稿: 程涵    部门:    浏览次数:    返回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建设的时代命题。2020年学校重点建设一流内控体系,使之成为上海大学“追卓越、创一流”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上海大学不断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学校申报《内部控制报告》,编制《上海大学内部控制手册》,实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不断夯实内控建设基础,并在部分学院试点编制学院层面的内部控制手册。

2020年初,学校提出“要把加强内控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行动”,确立了“建设具有上大特色的一流内控体系”的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把握“搭、梳、堵”三点要求:“搭”指搭建整体框架,与上级文件精神接轨;“梳”指梳理、解决从上到下流程不畅的问题;“堵”指结合巡视整改的问题,堵住风险点和漏洞。在此基础上,实现“制度科学、治理高效、智慧生态”,更好地服务学校“追卓越、创一流”,提高广大师生获得感。

二、建设思路:1-2-5内控建设框架

在内控建设探索与实践中,上海大学探索出一套“1-2-5”的内控建设框架。“1”是一个“中心目标”,“2”是两个基本理念,5是内控建设五个要素,1、2、5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内控建设的有机整体。

“1”是内控建设的“一个目标”,即内控建设的目标是夯实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进而实现全面防控风险、全面提升绩效。

“2”是内控建设的“两大支撑”,即“内控为本、绩效为道”,实现“规范、高效”双轮驱动、齐头并进。

“5”是指内控建设的五个要素,也是搭建和梳理本单位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为“五个一”。一是“一套完整的制度”,实现全覆盖。通过制度废改融立,实现内控制度健全、组织架构合理、业务管理规范、职责分工明确、不相容岗位分离。二是“一套完善的流程”,实现全过程。全面梳理管理流程,实现流程顺畅、业务规范,实现业务流程与制度建设一一对应。三是“一套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机制”,实现全方位。部门协同联动有力、信息沟通顺畅、决策与上传下达高效,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四是“一套有效应对重大风险的措施”,实现风险有效控制与纠偏。根据上级巡视、校内巡察等反映的问题,结合本单位特有风险,制定风险提示清单、应急预案、防控与纠偏机制。五是“一套定期评估和改进机制”,实现可持续的保障。通过建立定期内控体系评价机制,加强内控体系评价结果的应用。如可以借助平衡积分卡等工具,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动态改进、持续提升,加强内控体系评价结果的应用。

三、数里数外的内控建设

(一)数字里的内控建设

自2020年5月21日召开内控体系启动会议以来,上海大学已完成对“预决算管理、债务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建设项目”等十四个重点领域的全面排查,识别防控重大风险。先后召开内控专项会议12次、工作小组会议16次、专家小组会议15次;调研部处、学院约30个,约100人参加了座谈会议;对21个职能部处、22个学院的400余人进行个别访谈调研;梳理一级风险15项、二级风险53项,编制风险数据库,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在流程梳理方面,梳理流程84项、流程层面风险286项。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流程管理手册、管理建议报告。同时,各二级单位紧密围绕内控核心模块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内控各项工作,重点建设8家内控示范单位,为下一步深入推进二级单位内控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二)数字外的内控建设

在数字之外,上海大学稳步推进内控建设、夯实大学治理基础、提升内控建设内涵,践行“内控为本、绩效为道”。

1.组织保障:明确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参与部门

2020年度上海大学第10次校长办公会听取了内控建设方案汇报,决定由审计处、财务处、党政办、信息办牵头,根据“抬标杆、扩视野、激活力”要求,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全校各部门和院系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推进学校内控体系建设。会议决定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成立由党委副书记和总会计师担任双组长的内部控制工作小组,为内控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机制保障:工作小组会议与专题会议相结合,探索“内控+”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动车机制”

学校多次召开内控工作小组会议。党委书记和校长高度重视内控工作,亲自部署重点工作、关注内控推进进程。同时,通过学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双代会专题研讨内控工作。

2020年5月21日,上海大学召开内控体系建设启动会,党委书记成旦红做动员讲话

同时,学校多次召开内控专题会议,包括印章管理、制度梳理、合同管理、基建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清单、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管理等专题会议。通过专题会议,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情况,明确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内控各项工作。

此外,积极探索“内控+”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动的“动车机制”。例如,为加强内控建设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联动,内控建设对照“经济责任重点风险提示清单”,制定“风险自查、长效机制、风险防控”三步走战略,开展“基于内控视角的经济责任风险的梳理与防控”专项研讨。为了更好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进行风险梳理与内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小组与发展规划处举行“以专项管理为抓手、以内控建设为契机,助力一流大学建设”的专项研讨。

3.文化保障: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培训,增进教师对内控的认知

为增强广大教师的内控意识,学校针对部处、院系负责人、内控联络人开展“院系、部处内控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内控建设制度梳理与风险排摸”等专题培训。此外,还通过部处院系中心组学习、二级单位办公室主任例会、学校纪检员培训会议等平台进行内控知识培训,探讨一流内控建设“是什么、为什么、谁来做、如何做”等问题。

57E90

2020年7月10日,上海大学二级单位办公室主任例会讨论内控体系建设

4.智力保障: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运用内控建设专家小组的人力资源

为了发挥上海大学多学科优势、更好问计于民,学校还成立了内控建设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由学校内控理论领域的教授、具有财务审计经验的教师等组成。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经验,结合上大实际,为内控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实践证明,专家小组在内控建设方案制定、调研访谈、风险评估、经验梳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内控建设更加符合学校实际。

5.信息化保障:通过信息化固化内控建设成果,与学校“一网通办”工作协同推进

为了巩固内控工作成果,内控建设与学校“一网通办”工作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例如:采招办为加强内控信息化管理,推出了“智能快速采购系统”;财务处为加强内控信息化管理,对“财务预警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科研管理部推进科研统一信息化大平台建设,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数据分析挖掘和决策支持;组织人事部推进面向教师绩效改革的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建设。

四、内控建设的未来努力方向

2020年,学校以“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到极致”的态度和决心推进内控建设工作,具有上大特色的一流内控体系已初显成效。

2020年11月25日,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听取学校内控建设工作汇报

然而,内控建设一直在路上,上海大学未来将继续深化内控建设,使一流内控体系不断迭代优化、枝繁叶茂。具体说来,将基于两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夯实三个基础(“部处学院全方位参与、广大教师全员参与的基层基础”、“第三方建议契合学校校情、提升绩效的内涵基础”、“从‘要我控’转变为‘我要控’的文化基础”)、实现“四个转进”(从学校层面推进转向部处学院层面推进,从满足内控合规形式要求转向强调提升内控建设内涵,从分模块推进转向系统化推进,从传统方式推进转向信息化推进),深入推进内控建设。通过一流内控建设,提高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内控为本、绩效为道”,进而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内控支撑。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394879720734663891&item_id=10394879720734663891&reedit_timestamp=1608896910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0889814039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f225d4fe-853c-4110-8797-b81083f75305_1609073567777&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